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零售业2008年-2013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年中国国内上市零售企业同比收入增长率变化呈现明显的“W”型,经营利润率持续下滑。中国传统零售企业为了打造全零售的发展模式,与纯网络零售企业竞争,需要更多的投入,突破区域性品牌,扩大销售影响力。
2008年至2013年中国国内上市零售企业同比收入增长率变化呈现明显的“W”型。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的影响,伴随CPI和消费信心的提升,2010年及2011年同比增长率回升至20%左右。2012年由于整体宏观经济又逐步陷入低迷,全年同比增长率再次降至10%以下,仅为6.5%。2013年上半年开始逐渐恢复,收入同比增长率回升至12.3%,但是下半年在缺乏消费动力、整体经济复苏放缓以及城镇化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下,收入同比增长回落至2.4%的水平,且环比出现负增长。
销售增速、固定成本、以及其他零售业态特别是网络零售这三大因素决定了零售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在报告期间内的波动。整体趋势上显示,零售业的经营利润率从2008年的5.3%下降至2013年的3.9%。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杨青松副秘书长表示:“中国零售企业的资金结构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供应商账款所占比例在2009年至2013年间从27%逐步下降至22%,零售企业从利用合作方资金向更多的利用自有资金转变。”
就中国国内上市零售企业与香港上市及财富500强零售企业相比较,整体趋势来看,三者在2008年至2013年这六年间的收入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中国国内零售业保持了较高的销售增长,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整体经济和零售行业仍处于成长上升期。中国国内企业毛利率水平明显低于香港及世界500强公司,主营业务贡献的利润基本被营运费用抵消,对总体经营利润率的贡献有限。然而,其他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占具相当大的比重,国内零售企业利润并不主要依靠商品销售毛利。近几年,我们看到国内零售商也在通过调整商品的品类,增加黄金珠宝、进口产品等的销售来提升毛利率。
供应商和金融机构借款是中国零售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手段,不同业态的供应商欠款周转天数存在较大差异,百货及超市业态的周转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百货类的周期为47天,超市类的周期为57天),反映了供应商融资空间的获取已较为有限。而专业店由于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供应商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其供应商欠款周转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2013年的周期数值为118天。同时,报告显示三大业态零售企业的金融机构借款占总负债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低点,之后开始回升,2008年至2013年期间总体呈“V”字型。
报告显示,2008-2013年间,经营现金流大量地被用于新开门店、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扩张活动上。零售企业的扩张态势明显。百货类和超市类企业分别于2013和2011大力进军二、三线城市,导致扩张支出占经营性现金流的比例达到101%和107%的高值。2013,专业店的扩张支出占经营性现金流比例上升,是由于在新开门店的同时,专业店也纷纷开展网上零售业务,加快信息平台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在经营利润出现滑落的情况下,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在网络渠道的扩张。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先后三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减轻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零售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占比较2011年开始逐步回升,体现了金融机构对零售业支持的重要性。在银行信贷较为紧张的大环境下,零售企业更多地通过债券融资来支持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2013年,各业态的债券融资占比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笑建议零售企业,“在缺乏有效的长期外部融资机制的情况下,持续的扩张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何管理好企业现金流以支撑企业持续快速扩张,并规避资金链不续的风险,将是众多快速拓展的零售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零售商们正通过全零售方式来争取更多客户。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已有59家传统零售商家“触网”,经营超过70家网店,其中百货业态26家,超市业态22家,家电专业店5家,其他6家。根据统计,传统零售企业网络零售额仅有350亿元,占网络零售整体规模的很小一部分。
就中国传统零售企业发展全零售方式,普华永道中国北区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审计合伙人孙进分析道:“传统零售商在点对点物流配送、网络营销、专业团队上的经验欠缺使其全零售模式的展开尚需更多时间打造。企业需要提高对于整体信息、物流、客户系统的整合的技术支持;建立专业的网络零售团队;在大数据营销的趋势下,深入认识客户需求,创造针对性更强的营销手段。”